公司是一家集检测、检验、认证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第三方机构,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的“M74专业技术服务业”之“M745质检技术服务”;根据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所属行业为“9相关服务业”中的“9.1新技术与创新创业服务”之“9.1.2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检验检测行业先后被国家列为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质量强国、服务制造强国、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司所处行业的主管部门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2018年3月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负责统一管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等。公司从事的车辆检测业务还接受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的监管和指导。
为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检测认证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国务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国有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并向第三方机构转变,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测认证业务,鼓励所有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22年度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52,769家,同比增长1.58%。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275.84亿元,同比增长4.54%。从业人员154.16万人,同比增长2.07%。共拥有各类仪器设备957.54万台套,同比增长6.36%,仪器设备资产原值4,744.75亿元,同比增长4.84%。2022年共出具检验检测报告6.5亿份,同比下降5.02%,平均每天对社会出具各类报告177.9万份。统计数据显示,就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比达到96.26%,绝大多数检验检测机构属于小微型企业,承受风险能力薄弱;从服务半径来看,73.69%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区域内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2022年,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中,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达到7,088家,同比增长0.95%,营业收入达到3,364.31亿元,同比增长4.21%,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仅占全行业的13.43%,但营业收入占比达到78.68%,同时全国检验检测机构2022年年度营业收入在5亿元以上机构有62家,同比增加6家;收入在1亿元以上机构有609家,同比增加30家;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机构有1,411家,同比增加32家。表明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之下,一大批规模效益好、技术水平高、行业信誉优的中国检验检测品牌正在快速形成,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实现集约化发展取得成效。
根据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的《2022认证机构高质量发展报告》,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认证机构1,128家,比上年增加196家;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336.6万张,比上年增长11.46%;获证企业93.9万家,比上年增加7.9%;颁发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461,229张,增长2.44%,强制性产品认证受政策影响更为直接;颁发自愿性工业产品认证证书969,714张,增长14.33%,增长势头强劲;颁发服务认证证书57,680张;颁发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797,498张,增长5.32%,增速放缓。质量认证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服务新发展格局取得了积极成效。认证行业发展方兴未艾,高质量发展对认证的需求依然旺盛。
我国大部分检测认证机构规模较小,技术研发实力不高,可提供的检测认证项目相对单一,不能满足企业和消费者一站式检测认证服务需求。伴随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检测认证服务以单项检测、单笔业务为主正逐步向技术门槛更高的综合检测、认证方向发展。随着生产服务的专业化趋势日益增强,检测认证机构除为客户提供检测认证服务以外,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和信息化优势等为客户提供范围更广、内容更深的全面技术服务。通过介入客户的技术管理和生产过程,检测认证机构可以帮助客户制定产品研发计划、诊断制造工艺缺陷、优化生产流程以及提供技术人员培训服务等。只有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涵,为客户带来更多的服务价值,检测认证机构才能在未来经营中获得客户更多的认可和信赖。
公司是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中国机械总院的控股子公司,作为最早一批拥有检测认证资质的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检测认证领域的头部企业,是我国车辆检测领域少数具备检验检测、认证一体化能力的专业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民航局)、生态环境部等单位授予的30余项检测资质许可,是国内检测领域检测范围最广的检测认证机构之一。公司在工程机械、民用航空地面设备、军用装备领域的检测认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推动证券化进程,同时聚焦中长期发展战略,保持在传统领域的竞争优势,持续加速投资布局“9+6”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双碳”)、智能网联等战略领域,推动和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保证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公司是一家全国性的车辆及机械设备第三方认证、检验检测综合性服务机构,主营业务为汽车整车、军用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民航地面设备、零部件等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以及产品认证、体系认证和服务认证等认证服务。
检验检测业务方面,公司在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和国家认可委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资质基础上,还获得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民航局)、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及机构授权30余项资质,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范围涵盖车辆和机械设备等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能、环保、可靠性以及节能等方面试验检测。
认证业务方面,公司是经国家认监委批准的首批从事强制性产品(CCC)认证机构之一,主要提供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愿性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服务认证等。公司及子公司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可以开展针对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共计6大类强制性产品认证业务,以及金属材料及金属制品、机械设备及零部件和照明设备及其附件等自愿性产品认证11大类,服务认证方面包括批发业和零售业服务认证、保养和修理服务认证2大类;管理体系认证包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体系认证10余类。在技术服务方面,可开展节能诊断、绿色制造评价、碳排放核查等评价类业务6大类。
除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外,公司还为客户提供汽车整车造型创意设计、模型验证和汽车工程设计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以“十四五”战略规划为引领,通过发挥技术特色、优化业务布局、完善公司治理等自我挑战、主动提升,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5,372.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19%;实现利润总额17,894.4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09%。检验检测业务方面,通过乘用车碰撞、电磁兼容、轻型汽车蒸发污染物、间接视野CMS等资质拓展,完善商用车、客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强制性检验检测能力覆盖范围;形成德州检测基地、天津检测基地、东花园检测基地、青岛检测基地等多地协同的局面,产能布局到市场最前端,业绩实现大幅增长。认证业务方面,公司紧抓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业务标准及规则换版政策机遇,加强绿色制造评价、碳达峰技术服务等“双碳”新兴业务拓展,实现业务量增长态势。
车辆及机械设备检验检测即公司根据委托方的检验检测需求,运用专业的检测装备及设备仪器、科学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相关技术,在实验室或专用道路场地对委托样机或零部件的质量、安全、性能等多个方面进行检验、测试、鉴定等活动,并向委托方或其检测相关方出具检验检测报告,供委托方或其检验检测相关方依据检验检测结果评定委托检验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公司提供的检测服务分为准入类检测和综合服务类检测,其中准入类检测包括工信部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即“公告类检测”、交通运输部的“道路运输车辆达标车型公告”即“达标车型类检测”、生态环境部的“机动车环保公告”即“环保信息公告类检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的“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制度”即“CCC检测”等;
综合服务类检测主要是根据客户试验研发、产品评价、质量提升以及招投标需求提供的检测服务,包括一致性测试、可靠性试验、质量跟踪以及鉴定试验等。公司按照客户或其检验检测相关方需求对委托样机或零部件进行检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一般情况下检验检测报告的内容为不同试验项目或参数的组合。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汽认证开展认证业务,中汽认证作为独立第三方认证机构证明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强制性要求出具认证证书。认证服务主要分为产品认证、体系认证和服务认证。
产品认证是对产品满足规定要求的评价和公正的第三方证明,由产品认证机构实施,产品的规定要求一般包含在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中。产品认证是一种合格评定活动,为消费者、监管机构、行业和其他相关方提供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明,包括产品的性能、安全和一致性等。产品认证分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两种。
强制性产品认证,是通过国家立法或政府颁布强制性指令等方式,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安全等产品实施的强制性认证制度。对采用指定认证机构认证方式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的产品,由企业提出申请,在国家认监委指定的认证机构接受认证受理和检查、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产品检测,符合条件后认证机构发放认证证书并允许其使用认证标志。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名称为“中国强制认证”(简称“CCC”),认证标志是准许产品出厂销售、进口和使用的证明标记。
经国家认监委批准,中汽认证可以开展针对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汽车、摩托车、摩托车乘员头盔、电动自行车、汽车用制动器衬片以及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在内的共计6大类强制性产品的认证业务。
自愿性产品认证是由企业向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认证机构对符合认证要求的企业颁发产品认证证书。公司自愿性产品认证业务经国家认监委批准或备案,可以开展包括金属材料及金属制品、机械设备及零部件、陆地交通设备、节能环保汽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等在内的11大类100余种产品自愿性产品认证业务。
体系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依据公开发布的体系标准天成CP平台,遵照相应认证程序要求,对客户的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由认证机构颁发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并实施监督的活动。公司体系认证业务主要通过中联认证开展。中联认证是我国首批取得国家认可、获得授权开展相关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之一。公司经国家认监委授权可以开展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此外,还可开展碳排放管理体系认证、企业标准体系认证、合规管理体系认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体系认证业务,认证对象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电气、轨道交通、汽车、飞机制造等行业企业。
公司开展体系认证业务的同时拓展服务认证及评价业务。经国家认监委授权,公司自2019年度开始提供服务认证业务,公司服务认证范围包括批发业、零售业服务和保养、修理服务。评价业务主要包括节能诊断和绿色制造评价等。
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中机博也开展汽车设计业务,中机博也主要为汽车生产商提供汽车整车造型设计,汽车车身、内外饰和总布置、底盘、电器、CAE等工程设计,汽车改型设计,汽车零部件设计等汽车设计领域的专业技术服务。
公司的销售方式为直销模式。公司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对于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公司组建专业营销团队,由各业务部门牵头,开展营销及后续服务(包括行业研讨会、技术交流会等),该类企业对其产业链上游供应商拥有较大影响力,公司可以借此向行业上游拓展,为其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产品检测和认证服务。对于规模较小的客户,公司凭借自身品牌公信力吸引客户,并通过优质的检测认证服务留住客户,进而保持长期合作。
公司检测业务具有40多年历史,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汽车、工程机械、军用改装车、民用机场地面服务设备、特种设备(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车辆零部件检测业务的机构,现已成为我国车辆检测领域覆盖范围最广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之一;认证业务亦已开展20多年,是经国家认监委批准的首批从事强制性产品(CCC)认证机构之一,可以提供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愿性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服务认证等。公司检测、认证业务资质较为齐全,并拥有“国家工程机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机械工业环保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认证平台,及“北京市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机械工业高效内燃机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新能源车辆认证检测服务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客户包括北汽集团、长城汽车601633)、东风集团、中国重汽000951)、江淮集团、奇瑞汽车、比亚迪002594)、中国中车601766)集团、吉利集团、徐工集团、三一集团、中联重科000157)、AUTOLIV(奥托立夫)等国内外知名厂商,客户资源数千家。
公司是我国车辆检测领域少数具备检验检测、认证一体化能力的专业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公司技术研发实力扎实,作为检验检测和认证领域内技术标准的重要制定者,近年来主持或参与186项国家、行业及团体技术标准的制修订,拥有专利129项,软件著作权207项。基于对车辆和机械设备制造业先进技术与标准的充分认知,公司具有为客户提供专业检测认证服务的技术优势,并积极参与和主动引领检测认证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加快推动国际标准互认,在进口车检测认证业务方面已初具规模,并服务中国车企走向全球。
在车辆检测认证领域,公司品牌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高。公司及子公司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民航局)、生态环境部等单位授予的30余项检测资质许可,担负产品安全、质量技术支撑的责任,参与了国家认监委发布的多项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细则)的制修订工作,研发新的认证模式和认证方法,掌握100余种一般工业产品自愿性认证技术,服务对象覆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首提机械行业能源管理体系A+B(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认证模式和铸造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认证技术,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促进传统制造行业向绿色、低碳化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我国多项“首台套”大型设备提供检测服务;制定多项标准填补了相关检测领域的技术标准空白;明确了工程机械新产品在进行排气烟度模拟加载测试工况出厂检验时统一的试验方法,已成为我国部分省市环保监管部门进行环保监管时的执法依据。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3年研发投入6,357.16万元,占营业收入8.43%。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建立了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长期的自主研发和成果积累,掌握了多项检验检测和认证技术。主要包括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技术、专用汽车试验检测技术、工程机械可靠性及排气烟度检测技术、超大型装备检测技术、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检测技术、军工装备环境适应性检测技术等。公司及子公司新增“北京市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工信部认定的省部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机械工业高效内燃机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新能源车辆认证检测服务创新中心”共4个技术研发平台,持续增强公司技术服务能力;2023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2项,在研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54篇,其中EI收录4篇,SCI收录1篇,技术创新成绩显著。
公司拥有一批高水平、专业的检验检测和认证人才队伍。目前,公司及子公司拥有近百位行业知名技术专家分别在国家认监委CCC技术专家组、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认证认可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双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土方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工业车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航空货运及地面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担任专家、委员或理事。立足“三创四新”,为突破“双碳”、智能网联、新能源车辆检测、军用装备检测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全面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成立四支创新团队。持续提高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新增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杰出复合型专家1名和“百人计划”优秀青年人才2名,2名专家入选中国机械总院集团百名专家对口服务队伍。
检验检测方面,公司及子公司不仅具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和国家认可委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资质,获得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授权的30余项资质,2023年还新获得集装箱正面吊运起重机型式试验机构核准证书和中国船级社产品检测和试验机构认可证书。
认证业务方面,公司及子公司除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可以开展的6大类强制性产品认证业务,以及金属材料及金属制品、机械设备及零部件和照明设备及其附件等自愿性产品认证11大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体系认证10余类,批发业和零售业服务认证、保养和修理服务认证2大类,节能诊断、绿色制造评价、碳排放核查等评价类业务6大类外,2023年成功获取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系资质,并加入长三角“一带一路”国际认证联盟。
公司充分发挥认证与检验检测业务的协同优势,聚焦汽车和机械装备技术发展和需求,着力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认检研服一体化服务能力,可为客户提供“设计验证+产品认证+体系认证+检验检测”,以及标准制定、技术咨询、绿色评价、技术培训等多种专业技术服务,为客户制定多样化、专业化、差异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全面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公司是中国工程机械协会、中国铸造协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内燃机协会等国内社会团体组织理事单位,并承担协会多项工作委员会工作,主导分支领域工作,牵头在行业内开展政策宣贯、技术推广、标准编制、国际技术交流等活动,特别是“新能源车辆行业高质量发展及车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交流大会”搭建了新能源车辆整车生产企业与配套企业和新能源服务业合作交流的平台,派专人支撑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等行业主管单位工作,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
公司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行业发展方向,面向汽车及机械装备产业布局,完成专业化、近地化“1+M+N”服务平台建设,以北京、天津、德州、常州、宁波、长沙、青岛等城市为支点,各省市20余个业务部为终端,构建功能定位清晰、能力互补的专业化认证、检测和研发服务平台,服务车辆和机械设备产品类型包括传统产品、新能源产品、智能网联产品和进出口产品等,并提供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改造评价和认证服务,从而不断增强客户粘性,提高服务满意度。
报告期内,公司坚定贯彻“十四五”战略规划,落实“双倍增”发展要求,聚焦战略目标,细化举措保障,公司上下勠力同心,稳中求进,积极为客户、股东、员工、社会创造价值,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
公司主要业务为检验检测服务、认证服务及汽车设计技术服务,其中检验检测服务和认证服务为公司深耕多年的业务领域,具备技术和经验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5,372.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19%;实现利润总额17,894.4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940.7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89%。
报告期内,公司检验检测服务业务实现收入47,252.08万元,同比增长24.44%。主要原因如下:
汽车整车类业务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战略不断深入推进,新能源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新能源产品已经成为检测市场的主导产品,公司抓住市场机遇,2023年顺利完成模拟碰撞和整车碰撞实验室能力建设,先后获取新能源商用车、乘用车公告资质,新能源检测业务增幅明显。
特种设备业务抓住TSG81换版契机,聚焦“一企一策”市场策略,场车领域检测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工程机械业务紧紧抓住工程机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及非四法规实施等契机,工程机械检验业务量迎来高点,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等工程机械型式检验业务量均创新高。
军品民航业务承接首个智能装备比测项目,从传统检测跨入到智能装备类检测领域。当前已取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试验方法》《无人机系统通用要求》《无人机系统飞行试验通用要求》等六项CNAS及CMA授权标准,可针对无人设备开展基础飞行性能、自主飞行、维修性、安全性、高海拔性能、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等试验,具备无人机安全性能测试能力。
零部件业务积极开展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公告法规类和研发类测试,与多家大客户达成零部件定点和研发测试配套战略服务协议;以整车公告法规类测试牵引电磁兼容测试业务,充分发挥10米法暗室能力,在汽车整车、工程机械、工业车辆多领域电磁兼容测试业务增幅明显;充分利用5米法暗室和电机测功机暗室拓展完成了零部件电磁兼容验证及出口试验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认证服务业务实现收入20,791.53万元,同比增长19.15%。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产品认证法规类业务、市场类业务齐头并进,从项目研发-标准解读-规则编制-市场推广-业务受理进行全流程的优化改进;进口车认证业务通过自有平台实现申请、报关、上牌一站式服务,业务增幅明显。
体系认证精准市场定位,在绿色制造评价、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能效测试、培训、碳达峰技术服务项目、智能制造、排放检测等“双碳”业务产品线成绩显著,实现合同额超千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汽车设计技术服务业务实现收入4,225.31万元,同比下降18.32%。报告期内公司部分客户因其内部车型规划调整、供应链配套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研发进度有所放缓,设计业务出现一定幅度下滑。虽面对不利因素影响,公司仍然保障了设计业务降量不降质,积极推动在手订单业务的同时,亦通过多形式保障市场业务开拓。
报告期内,公司成立设立市场工作委员会,统筹二级市场开发和推进工作,第一级市场体系立足总部层面,拓展战略领域市场为主开展规划及市场方向研究;第二级市场体系立足各子公司层面,依靠现有数千家客户资源以业务合作为主开展市场工作。
2023年11月,公司作为主办方在德州召开“新能源车辆行业高质量发展及车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交流大会”,会议邀请500余名行业专家、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知名企业负责人参加,搭建了新能源车辆整车生产企业与配套企业和新能源服务业合作交流的平台。
2023年12月,公司成功协办第七届工业信息安全技能大赛全国复赛(车联网赛区),支撑工信部开展信息安全高端人才培养、助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快落实、服务汽车信息安全行业高质量发展。该大赛由工信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等单位指导举办,本次赛事吸引了全国多个顶级赛队参赛,队伍覆盖整车厂商、零部件企业、科技企业和高校等。赛事的成功举办,有效支撑了工信部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的决策,提升了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攻防实战及创新应用能力,对保障我国网络和数据安全、推动汽车信息安全行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建成了新能源三电及零部件实验室、整车及发动机排放实验室、电磁兼容实验室、整车碰撞实验室、车联网信息安全实验室并陆续投入使用。
电磁兼容实验室地面承载力60T,拥有4.8×4.8电动门,是车辆领域覆盖产品品类最多、国内综合能力最强的EMC实验室;整车及发动机排放实验室具备19kW~4000kW汽油机、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产品的测试能力,覆盖道路车辆、非道路车辆、船用发动机、军用装备发动机等;整车碰撞实验室,牵引轨道280米,是国内领先的3T车辆120Km/h,25T车辆80Km/h的碰撞实验室,可开展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对碰以及滚翻等试验检测。车联网信息安全检测实验室具备“云-管-端”全方位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检测能力,建成了漏洞库、测试案例库、测试方法库,是国内领先的法规测试和渗透测试车联网信息安全检测实验室。
在检验检测服务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公司通过构建“数字化、信息化”检验检测服务新模式成为优化检测机构实验室管理、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公司通过建设数字化智能试验园区,不断提升检测流程的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能力。公司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5G技术赋能运营管理和检测服务,通过IAAS和数据中台建设,全流程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驱动结合场景驱动,设计、开发、部署一系列数字化应用,运营管理数字化和生产服务数字化,推动生产和业务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助力公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私有云机房建设,进一步夯实信息化基础.。私有云机房为公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企业级数据中台、楼宇管理数字化平台以及碳排放核算三个模型入选国资委智能监管业务模型创新活动,进一步推动公司在智能监管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公司以“助力质量强国为己任”,积极贯彻“为社会传递信任,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益,为员工谋取福祉”的企业价值观。公司坚定秉持“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的发展理念,专注于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设计、认证、检测、后市场等技术服务领域,按照“立足认检,延伸两端”的业务路径,围绕战略新兴产业构建“3+1+3”新的业务战略布局,实现快速、持续、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将公司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认检公司”,并在多个细分领域具备领先性、占据主导地位。
1、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3+1+3”新的业务战略布局。在公司核心传统检测业务、认证业务及汽车设计业务方面,继续发挥优势地位,持续建设以北京、德州、天津、常州为重点的检测基地,推进大湾区、成渝经济区和豫东南等地区业务发展论证与布局,辐射车辆、工程机械、军用装备、低空经济等产业集群,持续加大投入,进行能力升级;依托公司上市平台,在新能源车辆认证检测业务、车辆信息安全、城市轨道通信安全、民航地面设备无人驾驶等智能网联业务领域进行战略投资,及以“双碳”为牵引,以碳排放、碳核查、碳足迹技术服务为抓手,强力推进绿色服务,部署中长期的主要增长点。
2、提升认检协同优势,打造认检一体化服务品牌。公司积极整合、深度开发认检协同业务,一方面围绕存量检测客户开发认证业务、评价增值服务等,另一方面围绕存量认证客户开发检测业务,逐步实现认证、检测、服务等业务的深度融合,升级为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3、聚焦于检测认证的核心业务,加大科技投入。坚持市场导向,聚焦战略新兴业务,明晰研发方向,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并着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断优化科技研发环境,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完善科研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创新驱动对业务发展的贡献率。
2024年公司经营工作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央“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方针,国资委“产业焕新和未来启航”行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要求,以及公司“十四五”发展战略“3+1+3”新业务布局,以保持整体经济较快增长为目标,以能力达产、降本增效为工作主线,以全面发力新业务领域突破为重点,以强化科技创新和市场能力为抓手,以进一步深化改革和人才支撑为保障,努力实现经营业绩再提升,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全面系统做好顶层设计。以修订业务板块3+1+3“十四五”业务规划为抓手,对各公司业务规划进行再聚焦、再落实,推进业务规划更具有指导性、操作性、可实现性。着力保存量、做增量,明确经营主线和重点抓手,提供资源与政策配套。要加强政策研判与质量管理,重视“双随机一公开”和高新企业资质等政府监管,避免发生重要检测认证资质系统性风险,避免发生大客户流失造成的经营业绩波动。同时,要高度重视新领域增量业务的开发,关注新业务对原业务毛利率的影响,把投资增厚收益作为重中之重,提升投资回报率。
要在支撑创新型国家、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大格局中思考未来,谋划工作。一要致力于扩大交通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对检测认证的新需求,研判行业及龙头企业的热点、痛点问题选题立项产出硬成果;二要面向民航地面无人化、汽车主动安全信息安全实验室、轨道交通信号检测与安全评估、“双碳”、国际化业务等朝阳业务领域加大投入;三要建立鼓励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着力打造科技型企业,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对于不同规模、不同成长阶段、不同体制的公司安排有差异性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方法,让优质业务规模化发展,有潜力公司坚定信心看到希望。
围绕3+1+3新战略布局要求,有效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以“三创四新”和四个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快提升新领域标准、硬件、人才和协同创新能力,构建新产品体系和支撑体系。一是要加速加力创新高地建设。四个创新团队要高度重视商业模式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向效益转化,落实2024年建设年度目标。二是要建立完善市场高地。夯实两级市场开发体系,建设VIP客户协同服务平台,提高一揽子大项目执行效能和高质量交付能力。市场重点开发乘用车集团客户,成立专班并明确高管分工;进一步明确资产与资质市场化协同政策,将支持德州业务发展的协同认定比例。三是要支持统筹协同大项目、大协作新业务模式,鼓励专业要素、技术人员、硬件资源,以及资质等方面生产要素的充分互动。鼓励基于新领域应用场景和客户需求的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成果转化水平和客户认可度,努力提高新业务领域的贡献率。
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加快体制机制优化步伐,全面提升管理效能与合规水平。一是要对标一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为工作主线,全面提升公司价值创造能力与规范治理运作水平。进一步发挥内控体系的作用,在审计、合规、风险、效能、信披等方面优化提升治理与规范运作水平,及时应对公司治理新问题,防范重大系统性风险发生。二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行经营层契约化责任制,试点探索职业经理人化的强激励措施。进一步优化“11311运行机制”建设,综合考虑目标指标、经营难度、管理基础、人员水平等因素,给予充分的倾斜激励政策,激发各公司的发展活力。三是要进一步优化部分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促进新公司经营业绩改善。要进一步推进股权激励工作,完善优化分配制度,既要向绩效贡献突出、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团队和个人倾斜,也要让广大员工分享到改革发展的红利。四是要高度重视“增收节支”问题。全面排查管理费用和运营成本,着力降低非必要费用支出;充分利用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依托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一步提升资金管理价值。
坚持党管人才,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工作,着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尊重人才成长的氛围。一要落实“十四五”1-5-9人才工作规划,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专业领军带头人队伍,注重第五支队伍建设。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完成研发、市场类系统性培训课程体系,快速提升关键重要岗位综合职业素质。三要搭建“人才+项目”的捆绑式实践锻炼平台,加快构建人才梯队,将成果绩效纳入选人用人、职级晋升考评体系。
公信力是认证、检验检测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历经市场的长期考验逐渐建立起来的,公司作为独立第三方认证、检验检测服务机构进行经营活动,以助力质量强国为己任,为社会传递信任,将技术和服务融入品牌,公信力、品牌和声誉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取得检验检测、认证业务订单的重要原因。一旦因业务质量控制不当而使得公司品牌和公信力受损,不仅会造成业务量的下降,还存在业务资质被暂停或取消的风险。此外,一旦业内其他企业发生公信力受损的恶性事件,也可能引发认证、检验检测行业整体公信力的下降。上述情况的出现将会影响公司的盈利情况和持续经营能力。
应对措施:公司将不断完善质量管控体系建设,保证出具认证、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不断提升认证、检测服务质量。
车辆和机械设备认证检测行业属于技术性服务业,业务开展主要依赖于专业人才。认证检测技术人员不但需要掌握专业的认证检测技术及手段,还要对认证检测对象的标准、技术性能和发展趋势等具有广泛深入地理解。由于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地被应用到车辆和机械设备产品中,我国车辆和机械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车辆和机械设备检验检测和认证的专业技术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对高素质的认证检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导致行业对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
应对措施:伴随着公司检测和认证业务范围的扩张、资质的健全、资源配置的完善以及检测技术的创新,公司将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人员的引进、培养,天成caipiao完善激励机制,避免技术人才流失的风险,不断提升公司的持续研发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公司所处的认证、检验检测行业为汽车工业和其他机械设备行业的服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地被应用于汽车产品和其他机械设备产品,同时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等发展形势下汽车产业链产品进一步精细化,促使公司必须紧跟新业态发展的趋势,在检测技术、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等方面持续创新。
应对措施:公司将跟紧技术、市场和政策的变化趋势,跟踪掌握行业新态势,致力于将技术研发成果与客户需求相结合,促进公司检测技术、检测方法、检测标准等方面持续创新。
罕见波动,7分钟暴涨近16%,6分钟暴跌近26%,苹果“小弟”上蹿下跳!
罕见波动,7分钟暴涨近16%,6分钟暴跌近26%,苹果“小弟”上蹿下跳!万亿市场要嗨,经济大省氢能高速项目曝光,高增长股出炉
暴雪宣布国服《魔兽世界》正式服将于8月1日回归 游戏市场重新加速(附概念股)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AI的可怕在于“未知的未知”,发展和治理应“双轮”并行
AI、5G-A、天地一体 MWC上海,三大运营商“掌门人”指路未来发展方向
罕见波动,7分钟暴涨近16%,6分钟暴跌近26%,苹果“小弟”上蹿下跳!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